“象牙塔”的反思: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理性探
作者:admin2014-11-17 14:07阅读:
次文章来源:未知
近年来,有关大学精神的话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冷余生教授指出,一是大学面临的现实的矛盾和冲突,许多触及大学精神的层面,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精神的问题;二是时代的要求,即为了实现中国大学的现代化,人们也不能不思考现代大学精神的问题。然而,当我们一旦进入大学精神的研究领域时,很快就会发现这一领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大学精神的困惑,有关“象牙塔”的种种呼声日渐高涨,中国现代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的土地上能否得以生成与发展等等问题,众多学者也都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之中。
一、“象牙塔”——大学的精神家园
《辞海》中说象牙塔是“指脱离现实,沉湎于个人主观幻想,追求形式精美的创作倾向”。人们借“象牙塔”一词来比喻大学,用来隐喻中世纪大学与现实保持距离之特征,虽然有对大学远离世俗、保持清高与神秘的批判之意,但包含更多的是对大学与社会保持距离的褒扬。“象牙塔”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既然是象牙所建之塔,就可知其洁白与高贵,“塔”具有内敛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而“象牙”则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等品性。作为一种象征,它提醒人们,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场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失去这一内涵,大学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何谓大学精神? 何谓现代大学精神? 却并无定论,对“大学精神”的内涵也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大学精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层面的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但大学作为一个实体却存在着,寄存于这一实体中的大学精神也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精神其内涵也是变化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的时代,大学本身也在变化之中,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和外延也在变化。本文提及的“现代大学精神”是相对“传统精神”而言,也是从这角度提出的。笔者无力给大学精神作一个界定,更无力指出其基本内容。然而,大学精神是大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其核心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也该是学界可以认同的。
二、缺失与徘徊——“象牙塔”的时代境遇
(一)“象牙塔”的缺失,呼唤“回归象牙塔”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现了不少令人不解的“大学现象”。首先,人文精神滑坡和文化品位下降。我国大学形成的文理分家、专业过窄的大学教育,“产销对路”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普遍缺少一种对人类文化精神的关怀,严重限制了学生学科视野的拓展及学科间的渗透与交流氛围的形成,其人文修养、艺术修养、道德修养难于得到根本的提高,也难以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其次,功利主义思想愈演愈烈。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于内忧外患之际,中国的大学为了“强国”的使命在“博学穷理”与“学以致用”之间只能选择后者。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在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时,忽视了对市场经济进行理性思考,出现了急功近利、实用性凌驾于学术性等不良倾向。导致现代大学更像充满了商业气息,学生把学到知识、获取文凭作为将来获得物质富足的手段,至于对真理的关爱与执着,对理想的守护,对个体素质的提升等都退而居其次。再次,“行政化”和“官本位”倾向严重。在大学管理中,行政权力过大,而学术管理则被淡化,没有形成“教授治校”的传统,学术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种摆设,使大学变成了追逐官位而非学问的场所。
这些“象牙塔”的缺失,便有了“回归大学本原”和“重塑大学精神”的强烈呼唤。强调的是要依归于大学的传统精神,固守大学传统的理念,倡导和守护富有精神与理想的象牙塔,其目的与意义就在于维护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由。
(二)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呼唤 “走出象牙塔”
与此相关,“走出象牙塔”的呼声日渐高涨,似乎成为今天中国大学改革封闭症、促进大发展的当然选择。“走出派”主要是针对大学具有疏离社会倾向而提出,大学应该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认为大学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将科研成果迅速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总的来说,他们重在强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当然,“冲突”是必要的,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其实,我们所谈论的“象牙塔”,其实是一个西方话语。众所周知,中国大学是中国在 19 世纪内忧外患形势下模仿西方建立起来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产物。它的早期是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猛烈批判和战火消烟中度过的,20 世纪中叶又被大规模地改造和重组并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后才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的震荡、断裂多于文化的涵育、培养。因此,中国大学能够积淀下来的大学精神、能够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究竟有多少,是一个令人倍感沉重的话题。从实质意义上而言,我们高喊走出“象牙塔”是无“塔”可依的。对当下的中国大学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要像西方大学那样匆匆走出“象牙塔”,而是守护或修建自己的“象牙塔”才最为紧切。
三、“象牙塔”的反思——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理性思考
大学既是一个培养人的理智的场所,又是一个用理智审慎自身的场所,还是一个弘扬理性精神的场所。大学确实需要对现实做出反应,但大学更需要理性地辨别是非利害,冷静地思考判断,理智地控制自身行为。大学需要具有理性精神,有坚守“象牙塔”的执着,就好比人要善于思考和反省,时常保持冷静的头脑、清醒的神智。
(一)中国大学确实需要一种“象牙塔”般纯洁的精神
“象牙塔”的缺失,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失去独立的文化灵魂和学术传统的大学就会扭曲与变形。大学要具有高尚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是远离尘俗并萦绕于尘俗之上的,要塑造出这种精神,大学就需要建立一个精神与理想的象牙塔,中国大学也不例外。
“象牙塔”精神确保大学健康地向社会提供高标准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判断,以利于明辨黑白与是非,因为大学领域聚集着一大批社会文化“精英分子”,由于他们长期在知识和学术领域耕耘,能够站在时代前沿,以其独特的方式抵制和批判不良文化,吸收和守卫优秀文化。同时,要培养青年学生的高贵精神与气质,我们需要象牙塔;要恪守大学学术严谨与自由之我们需要象牙塔;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与文化,我们还是需要象牙塔;要在市场大潮中捍卫人文主义理想,我们更需要象牙塔。
(二)以“和而不同”理念构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取向应当是“和而不同”。当然,我们提倡的“和而不同”理念,是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求的智慧,但却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在传统智慧的启迪下立足于现实进行的文化创造,既要继承传统智慧,也要剔除其中的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1.防止盲目“西化”的发展理念和“东方教育优越”的本土中心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实行“文化侵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使其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从而造成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导致许多人对国际化的利弊缺乏清醒的认识,存在盲目“西化”的发展理念。许多学者曾经认为,对不发达的我国来说,教育的全球化更多地意味着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崇尚“西方模式”和“西方经典”,照抄照搬。另外,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思想文化界同时还存在着一股“本土中心主义”的思潮。如蒋庆先生 2005 年就提出《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声称面对今天西方文明的全方位挑战,必须全方位地复兴儒教,以儒教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本土中心主义者其实也误入了一个陷阱,那就是认为“东方教育优越”的本土中心。
2.重温和继承本民族的高等教育精华。大学要固守文化和精神的圣地,自由探究真理,传承人类文明,同时也在传承自己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诚如张应强教授所指出的:“大学精神的重建,需要对现代大学进行准确定性与定位,需要守望大学的精神传统,需要注入时代精神的质素”。这就是说,大学制度的构建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而应加强对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理解与尊重。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积淀。泱泱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其文化不会也不能没有大学这样一种文化和教育组织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表明,中国的书院也是中国大学之源。唐宋以来,书院教育历时千年,书院留下的也绝不是一座座庭院,而它所孕育形成的却是一直润泽着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文化和精神,有很多值得中国现代大学倡扬的传统和精神。
3.融会中西方大学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潘懋元教授曾经指出: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都是自身的经济、政治、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产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必须既具有国际的视野,又深深地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必须抛弃中西对立的僵固思维模式,消除盲目的华夏优越感和崇洋媚外等狭隘感情因素,以开放的胸襟,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批判地借鉴和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经过辩证的综合和扬弃,创造出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充分运用高等教育发展的“和而不同”理念,注重融会中西大学精神,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对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切经验全面借鉴,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彰显中国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积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大学精神。
一、“象牙塔”——大学的精神家园
《辞海》中说象牙塔是“指脱离现实,沉湎于个人主观幻想,追求形式精美的创作倾向”。人们借“象牙塔”一词来比喻大学,用来隐喻中世纪大学与现实保持距离之特征,虽然有对大学远离世俗、保持清高与神秘的批判之意,但包含更多的是对大学与社会保持距离的褒扬。“象牙塔”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既然是象牙所建之塔,就可知其洁白与高贵,“塔”具有内敛性和神秘性的文化内涵,而“象牙”则象征着洁白、高贵、神圣、坚韧等品性。作为一种象征,它提醒人们,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场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失去这一内涵,大学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何谓大学精神? 何谓现代大学精神? 却并无定论,对“大学精神”的内涵也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大学精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层面的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但大学作为一个实体却存在着,寄存于这一实体中的大学精神也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精神其内涵也是变化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的时代,大学本身也在变化之中,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和外延也在变化。本文提及的“现代大学精神”是相对“传统精神”而言,也是从这角度提出的。笔者无力给大学精神作一个界定,更无力指出其基本内容。然而,大学精神是大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其核心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也该是学界可以认同的。
二、缺失与徘徊——“象牙塔”的时代境遇
(一)“象牙塔”的缺失,呼唤“回归象牙塔”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出现了不少令人不解的“大学现象”。首先,人文精神滑坡和文化品位下降。我国大学形成的文理分家、专业过窄的大学教育,“产销对路”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普遍缺少一种对人类文化精神的关怀,严重限制了学生学科视野的拓展及学科间的渗透与交流氛围的形成,其人文修养、艺术修养、道德修养难于得到根本的提高,也难以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其次,功利主义思想愈演愈烈。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于内忧外患之际,中国的大学为了“强国”的使命在“博学穷理”与“学以致用”之间只能选择后者。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在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时,忽视了对市场经济进行理性思考,出现了急功近利、实用性凌驾于学术性等不良倾向。导致现代大学更像充满了商业气息,学生把学到知识、获取文凭作为将来获得物质富足的手段,至于对真理的关爱与执着,对理想的守护,对个体素质的提升等都退而居其次。再次,“行政化”和“官本位”倾向严重。在大学管理中,行政权力过大,而学术管理则被淡化,没有形成“教授治校”的传统,学术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种摆设,使大学变成了追逐官位而非学问的场所。
这些“象牙塔”的缺失,便有了“回归大学本原”和“重塑大学精神”的强烈呼唤。强调的是要依归于大学的传统精神,固守大学传统的理念,倡导和守护富有精神与理想的象牙塔,其目的与意义就在于维护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由。
(二)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呼唤 “走出象牙塔”
与此相关,“走出象牙塔”的呼声日渐高涨,似乎成为今天中国大学改革封闭症、促进大发展的当然选择。“走出派”主要是针对大学具有疏离社会倾向而提出,大学应该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认为大学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将科研成果迅速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总的来说,他们重在强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当然,“冲突”是必要的,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其实,我们所谈论的“象牙塔”,其实是一个西方话语。众所周知,中国大学是中国在 19 世纪内忧外患形势下模仿西方建立起来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产物。它的早期是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猛烈批判和战火消烟中度过的,20 世纪中叶又被大规模地改造和重组并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后才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的震荡、断裂多于文化的涵育、培养。因此,中国大学能够积淀下来的大学精神、能够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究竟有多少,是一个令人倍感沉重的话题。从实质意义上而言,我们高喊走出“象牙塔”是无“塔”可依的。对当下的中国大学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要像西方大学那样匆匆走出“象牙塔”,而是守护或修建自己的“象牙塔”才最为紧切。
三、“象牙塔”的反思——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理性思考
大学既是一个培养人的理智的场所,又是一个用理智审慎自身的场所,还是一个弘扬理性精神的场所。大学确实需要对现实做出反应,但大学更需要理性地辨别是非利害,冷静地思考判断,理智地控制自身行为。大学需要具有理性精神,有坚守“象牙塔”的执着,就好比人要善于思考和反省,时常保持冷静的头脑、清醒的神智。
(一)中国大学确实需要一种“象牙塔”般纯洁的精神
“象牙塔”的缺失,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失去独立的文化灵魂和学术传统的大学就会扭曲与变形。大学要具有高尚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是远离尘俗并萦绕于尘俗之上的,要塑造出这种精神,大学就需要建立一个精神与理想的象牙塔,中国大学也不例外。
“象牙塔”精神确保大学健康地向社会提供高标准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判断,以利于明辨黑白与是非,因为大学领域聚集着一大批社会文化“精英分子”,由于他们长期在知识和学术领域耕耘,能够站在时代前沿,以其独特的方式抵制和批判不良文化,吸收和守卫优秀文化。同时,要培养青年学生的高贵精神与气质,我们需要象牙塔;要恪守大学学术严谨与自由之我们需要象牙塔;要引领社会的精神与文化,我们还是需要象牙塔;要在市场大潮中捍卫人文主义理想,我们更需要象牙塔。
(二)以“和而不同”理念构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
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取向应当是“和而不同”。当然,我们提倡的“和而不同”理念,是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寻求的智慧,但却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在传统智慧的启迪下立足于现实进行的文化创造,既要继承传统智慧,也要剔除其中的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
1.防止盲目“西化”的发展理念和“东方教育优越”的本土中心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实行“文化侵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使其文化处于强势地位,从而造成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导致许多人对国际化的利弊缺乏清醒的认识,存在盲目“西化”的发展理念。许多学者曾经认为,对不发达的我国来说,教育的全球化更多地意味着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崇尚“西方模式”和“西方经典”,照抄照搬。另外,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思想文化界同时还存在着一股“本土中心主义”的思潮。如蒋庆先生 2005 年就提出《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声称面对今天西方文明的全方位挑战,必须全方位地复兴儒教,以儒教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本土中心主义者其实也误入了一个陷阱,那就是认为“东方教育优越”的本土中心。
2.重温和继承本民族的高等教育精华。大学要固守文化和精神的圣地,自由探究真理,传承人类文明,同时也在传承自己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诚如张应强教授所指出的:“大学精神的重建,需要对现代大学进行准确定性与定位,需要守望大学的精神传统,需要注入时代精神的质素”。这就是说,大学制度的构建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接轨”,而应加强对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大学精神的理解与尊重。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积淀。泱泱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其文化不会也不能没有大学这样一种文化和教育组织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表明,中国的书院也是中国大学之源。唐宋以来,书院教育历时千年,书院留下的也绝不是一座座庭院,而它所孕育形成的却是一直润泽着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文化和精神,有很多值得中国现代大学倡扬的传统和精神。
3.融会中西方大学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潘懋元教授曾经指出: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都是自身的经济、政治、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产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必须既具有国际的视野,又深深地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必须抛弃中西对立的僵固思维模式,消除盲目的华夏优越感和崇洋媚外等狭隘感情因素,以开放的胸襟,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批判地借鉴和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经过辩证的综合和扬弃,创造出既有本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充分运用高等教育发展的“和而不同”理念,注重融会中西大学精神,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对古今中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切经验全面借鉴,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彰显中国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积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大学精神。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设计类软件中图片教学的重要作用研究
最近相关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初等教育]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我们广泛认可,特别是评价中的激励性语言对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全文]
- [教育理论]高职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研究浅析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学生开展全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担,同时还是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全文]
- [医学]脑卒中后足内翻的康复治疗进展研究
-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
- [互联网技术]浅谈云数据中心网络虚拟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 1企业云数据中心 通过多层次IT基础架构,企业可以建立起所谓的企业云,将原有的企业传统IT基础设施进行充分的整合,形成...[全文]
- [计算机硬件]影响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的因素
-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多的离不开互联网,作为互联网载体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和...[全文]
- [汽车工业]电动汽车高压部件耦合衰减的测试方法分析
- 引言 电动汽车的电器系统,不但包括传统燃油车的低压部件,还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器、DC-DC等高压部件。相对来...[全文]
- [环境科学]土壤动物对土壤污染有什么降解作用
- 土壤动物是指有些动物它的一生或者生命的一段时间是在土壤中度过的,并且它的土壤生活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壤动...[全文]
- [环境科学]地质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
- 0 引言 地质统计学,近年来又被称为空间信息统计学,是数学地质领域中一门发展迅速且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它以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