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被误解的性格优势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擅长结交各式各样的人来积累人脉,如果你不擅长滔滔不绝地推销某种商品、某个观点抑或你自己,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通过呼朋唤友找乐子,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乐观、自信、阳光、能干、勇敢、有领导力、能言善辩、大众情人,你大概同时也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并为此烦恼。
很久以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内向”和“外向”概念的时候,他其实是说,有些人会把生命力指向外部世界,致力于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另一些人会把生命力指向内心世界,致力于了解和改变内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这么一个原本中性的词,变成了代表敏感、保守、脆弱、悲观、孤独冷漠、沉默寡言、顾影自冷的贬义词。以至于童年时代一句来自长辈或朋友的“你太内向了”的评价,会自然就带出来怜悯、同情甚至谴责的意味,让我们有秘密被看穿的羞耻感,并一下子脸红到脖子根。
正因如此,内向的人渴望改变。他们迫切地探寻着“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外向些”,仿佛内向是他们的原罪,是一切生活问题的根源。改变内向的性格,也成了很多人自我完善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目标。
内向非原罪
内向者需要变得外向,有两种典型的看法:一种是鸵鸟派,认为内向者无需改变,重要的是要懂得欣赏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内向者也有自己的优势。有一个理论是说,内向者之所以内向,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类型更加敏感。因此,外在信息较少的环境会让他们感到舒适,而刺激过度的环境会让引发神经的信息过载,让他们焦虑。相反,外向者的神经比较大条,需要更多更强烈的外界刺激才能让他们觉得舒适。内向者的神经更敏感,这让他们对细微之处有更多觉察。敏感有时候会造成麻烦,但有时候也很有用。比如,内向者更容易因为一些微小的响动干扰睡眠,如果深夜大家都熟睡时宿舍着火了,外向的人或许就会欠内向的人一条人命了。
内向者对美更敏感,所以他们更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人际关系上,内向的人更容易对别人产生怜悯和同情—这是助人的基础,内向的人也更容易为自己的过错感到内疚和自责—这是道德的基础。此外,因为容易焦虑,内向的人更会为事情做提前准备,所以内向的人可能更靠谱。鸵鸟派就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自身优势的沙堆里,对社会要求视而不见。鸵鸟派觉得,社会的要求即社会的偏见,既然内向的人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不安心做个内向的人呢,鸵鸟派之所以被称为鸵鸟,是因为从性格完善和社会适应的角度,任何性格的标签都不应该成为拒绝成长的借口,内向也不能。
另一种是斗鸡派。他们永远斗志高昂,对变外向有打了鸡血般的热情。他们觉得既然外向的人看起来更成功、更快乐、更能获得社会认同,内向的人如果不想方设法变外向些,简直就是不思进取。
很多人尝试过变外向的努力,尤其在青春期。我见过一个学生,他非常外向。在一个活动中,他王动和所有同学打招呼,组织大家搬凳子、拿道具,在讨论中积极发言。在一次活动中,他讲起他的故事。他说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经常觉得孤单。来到大学后,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外向的人。他意志坚强又有行动力。下了决心后,他抓住每个机会和别人说话,参加各种聚会和活动,有发言的机会他一定要强迫自己发言,他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变得更积极自信了。同学都把他当作外向的人,甚至根本不相信他曾经内向过。
我原先一直把它当作一个“内向可以改变”的励志故事。现在我也依然佩服他为改变所作出的努力。但有一天他忽然告诉我,他经常有一种隐隐的不安,觉得自己好像是在“装成”某种样子,在“扮演”某个人而不是他自己。有时候他会情绪低落,觉得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这并非个案。很多曾努力改变性格的人都告诉我,在很长的时间内,他们都有某种在“扮演某人”的不安感。最初我以为,这只是因为行为改变的时间不够长,我们还没有习惯这种改变。但是这种不安感的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让我逐渐相信,某种程度上可能真有一个“真实的我”,偏离这种“真实的我”会让我们感觉不安。
内向者,亦有性格优势
苏珊·凯恩写过一本叫《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书,这本书致力于纠正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在书中,作者采访了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布兰恩·特里尔教授。特里尔教授是典型的内向者,讲台上的他神采奕奕,是哈佛最高教学奖3M奖的获得者,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讲台下的他却敏感害羞,喜欢生活在加拿大郊区的森林里,喜欢安静和独处,排斥社交活动。对于他是如何胜任外向者的角色的,特里尔教授提出一个关于改变的“自由特质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每个人的性格里既有“固定特质”,也有能供自由发挥的“自由特质”。“自由特质”能够被我们灵活地运用,去发挥自身优势,扮演和“固定特质”相悖的角色,以达成自己的目标。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内向的销售,你对赚钱和成功有非常强烈的渴望,你仍然会逼自己去努力与客户打交道。你的动机越强烈,这种自由特质就越能被发挥。
虽然自由特质能够让我们扮演超越自己性格的角色,但是你仍然无法通过扮演而成为另一个人。自由特质再发挥,也无法完全掩盖人固有的特质。
- 上一篇: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下一篇:以心理理论的观点诠释儿童的欺骗
最近相关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 [初等教育]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我们广泛认可,特别是评价中的激励性语言对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全文]
- [教育理论]高职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研究浅析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学生开展全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担,同时还是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全文]
- [医学]脑卒中后足内翻的康复治疗进展研究
- 脑卒中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
- [互联网技术]浅谈云数据中心网络虚拟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 1企业云数据中心 通过多层次IT基础架构,企业可以建立起所谓的企业云,将原有的企业传统IT基础设施进行充分的整合,形成...[全文]
- [计算机硬件]影响计算机硬件系统故障的因素
-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多的离不开互联网,作为互联网载体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和...[全文]
- [汽车工业]电动汽车高压部件耦合衰减的测试方法分析
- 引言 电动汽车的电器系统,不但包括传统燃油车的低压部件,还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器、DC-DC等高压部件。相对来...[全文]
- [环境科学]土壤动物对土壤污染有什么降解作用
- 土壤动物是指有些动物它的一生或者生命的一段时间是在土壤中度过的,并且它的土壤生活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壤动...[全文]
- [环境科学]地质统计学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
- 0 引言 地质统计学,近年来又被称为空间信息统计学,是数学地质领域中一门发展迅速且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兴学科。它以区...[全文]